肿瘤,光听名字就让人心中一紧。对于许昌的时女士(化名)来说,这次陪诊经历,既忧虑,又心惊。
究竟什么情况?
原来,她83岁高龄的母亲近半月来出现了进食时吞咽障碍、声音嘶哑等症状。不仅如此,夜间睡时还会有明显的打鼾,甚至到了憋气憋醒的地步。
在当地医院检查磁共振时发现,老太太咽旁间隙存在大小约55.5mmX64.6mm的占位性病变,大概相当于一颗鸡蛋大小,肿瘤性质未明确。
老太太本就体格瘦小,体重仅40公斤,患病后饮食每况愈下,身体越发瘦弱,精神状态也受到了明显影响。
肿瘤咋会长到了嗓子里?
而且还这么大?
时女士心里疑问重重。
一家人带着老太太辗转省内多家医院后,慕名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求助。
患者住院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万保罗、副主任医师臧艳姿、主治医师李靖第一时间为老太太做了细致严谨的检查评估。
由于患者年纪较大、病情复杂,口腔科主任医师王永功、麻醉科医师司辉锋等也联手加入,组成多学科团队为患者精心会诊。
血液相关检查和心肺功能评估等显示,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
术前病理穿刺提示:肿瘤为多形性腺瘤。至此,老太太的病因终于清晰而明确。
那么,什么是多形性腺瘤呢?
万保罗介绍:“多形性腺瘤是唾液腺肿瘤中的一种常见肿瘤,多发生于腮腺,是一种含有上皮组织、黏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等,形态呈明显多形性和混合性的肿瘤,部分多形性腺瘤会发生癌变。”
对于老太太的情况,最“棘手”之处在于“狭小空间内的大肿瘤” 。
因为,咽旁间隙位于咽侧颅底,解剖关系十分复杂。
这个部位上至颅底,下至舌骨,解剖空间狭小,血管神经较密集,其内不仅有全身重要的大血管如颈内动、静脉,颈外动、静脉穿行,还有许多重要的颅神经如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咽神经等。
咽旁间隙常见的病变有:
多形性腺瘤
神经鞘瘤
副神经节瘤等
咽、喉和毗邻的咽旁间隙因视野局限,手术操作时难度很大,而且很容易发生出血和窒息。
在如此狭小而复杂的间隙中将这么大的肿瘤顺利切除,实属不易。
确定了病变性质后,手术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传统的手术多从颈外侧入路将肿瘤切除,对于患者这种肿瘤体积大、且与周围血管神经关系密切的病变,往往还需要进行下颌骨劈开等。
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且上述手术入路方式对面神经、咬合功能及吞咽功能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考虑老太太已83岁高龄,全身营养状态不佳,万保罗主任医师团队采用内镜引导下经口咽侧切开路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辅助的手术方式,将肿瘤完整切除。1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
该术式避免了颈、颌面等部位的切开,符合现代人对美观效果的需求,而且对健康组织损伤轻微、疼痛减轻,咽瘘、切口感染、咽喉功能损害等手术并发症极低,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体验改善等优势。
术后,老太太的饮食很快恢复了正常,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时女士和家人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连连对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称赞。
(来源:河南省人民医院)